
■个人简介 张辉
齐河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文化之星,中国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从事黑陶艺术创作30多年,擅长雕刻技艺。在继承传统黑陶雕刻制作的同时,更专注与其它工艺的融合,使现代黑陶的装饰语言变得更加自由丰富。
■部分入展作品
1999年,参加千禧年编钟图案模型制作《中华和钟》。
2018年8月,作品《裂-变》荣获第三届中国黑陶艺术展特别金奖。
2018年9月,作品《阶》荣获2018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2018年10月,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荣称号。
2019年4月,作品《昌》荣获山东工美年度精品奖。
2019年8月,作品《裂变2》荣获中陶协大地奖—特别金奖。2019年9月《裂-变》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展区获奖提名。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胡兵通讯员段慧志华田彬
10月18日,张辉坐在工作室里忙活着,他正在雕刻黑陶作品。一块泥胎在张辉的手中,变成了一件艺术品,他用刻刀小心翼翼地雕刻着。过去30多年里,张辉一直没有离开过泥土和陶艺。他创办的黑陶工作室是原齐河黑陶厂的老班底,传承着齐河黑陶工艺。如今,他的作品《裂-变》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展区获奖提名,闻名全国。
不要铁饭碗,只要泥饭碗
17岁时,张辉把自己画的三张画怯生生地递到了时任齐河黑陶厂厂长刘浩手里。刘浩看完他画的人物、暖瓶和笔筒,认为他很有灵性,同意他来黑陶厂学习。
张辉就是用这三张画打开了人生之路,蜿蜒延伸成了他一生无法偏离的轨道。
张辉是齐河县华店镇尹屯村人,当代黑陶艺术家,现任齐河县张辉黑陶工作室总经理。眼前的张辉戴着眼镜,坐在台灯下,聚精会神地雕刻黑陶作品。
时间倒回到1987年,张辉也像现在一样,整天在雕刻黑陶。张辉说,那一年,齐河黑陶厂开始招工,在韩锦堂老师的推荐下,向刘浩老师学习黑陶技艺。他是进厂的第十二个学员。
入厂初期的艰辛就不必说了,张辉用勤奋和天赋赢得了刘浩的认可,从一名普通员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齐河黑陶厂的“二号人物”。
1990年,张辉的人生出现了一个重大抉择:他在北京某工厂上班的父亲申请退休,让他去接班,手续已经办妥。可是,他又舍不得放弃黑陶厂的工作。
刘浩得知这件事后,来到张辉家做工作,他的意思是张辉在黑陶方面是个人才,小小年纪已经出类拔萃,前途不可限量。虽说接班是个铁饭碗,但埋没了个人的才能也挺可惜的。希望张辉的父母让张辉的哥哥去接班,让张辉继续留在黑陶厂发展,这样两个儿子都有很好的前途。张辉的父母商量后同意了,就看张辉的个人态度了。
刘浩对张辉说:“我都一把年纪了,将来等我退休,这个厂由你来接手,这是多大的平台啊!”
张辉看到刘浩如此器重自己,最终选择留在黑陶厂。晏城镇有个通讯员听说这事后,专门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叫“不要铁饭碗,只要泥饭碗”,广播报纸一宣传,张辉成了当地的名人,当年即获得县里颁发的“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参与制作中华和钟,载入吉尼斯纪录
张辉的办公桌底下压着一张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参观编钟的门票,票面上印的编钟就是张辉参与制作的,他负责雕刻上面的花纹。2016年,他去北京旅游的时候,认出了这组作品,把票根保存了下来。
这是他学成后第一次接到的“大活儿”,那一年是1999年。刘浩把张辉叫到了办公室说:“中央工艺美院的袁运甫教授正在铸造一套中华世纪钟,做模具遇到了难题,向我们求助,我准备派你跟孟令君去。”
张辉面露难色:“这活我恐怕干不了。”
刘浩说:“你俩肯定能干得了!你干了12年黑陶,一天干8小时,你想想谁能比你跟黑陶打交道时间长?”
在刘浩的鼓励下,张辉和孟令君忐忑不安地去了北京。
在张辉办公室的墙上,还挂着当时制作编钟的图片。千禧年来临之际,国家有关部门策划以编钟奏鸣的方式辞旧迎新,准备按照2400年前的湖北曾侯乙编钟的原型制作120个编钟,在跨入新世纪之际由国家领导人敲响。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他们又找到了中央工艺美院的袁运甫教授,由他接手此项目,组成了由马王堆发掘者、考古学家白金荣,青年陶艺家高峰等人参与的技术攻关小组。
问题就出在模具这关上,他们找的人先后用木雕做模具,一捅一个窟窿;又用石雕做模具,稍不注意就弄个残缺不齐。最后他们认识到还是用泥塑更易于掌握,但做好后放到窑里一烧就崩裂,主要问题是掌握不好火候。
张辉和孟令君用精湛的技艺征服了这些老专家们,解决了难题。他们一天干8小时,整整忙碌了40多天,顺利做出了10个编钟模型,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1999年12月30日,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太庙内外嘉宾云集,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向北京市人民政府移交国家级艺术珍宝中华和钟。其后,这套规模恢宏气势磅礴的编钟作品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无疑这是张辉作为年轻陶艺家的辉煌一笔。
传统工艺紧跟潮流,把黑陶作品推向极致
2007年,张辉承包下了齐河黑陶厂的经营权。刚开始独立出来,境况确实不妙,张辉整天为销路发愁。他对销路不熟悉,就跟别人合作,自己集中精力抓质量。这也为张辉能创作出更多获奖作品奠定了基础,他一直没有放下对艺术的追求。
张辉在黑陶艺术上尊崇传统,又锐意于借鉴和创新。他把黑陶工艺的浮雕和镂空技艺推向了极致,刀法之细密刀工之精湛几近化境,线条之飘逸纹路之华瞻夺人魂魄。
当你走进张辉黑陶的展室,移步于琳琅满目的黑陶艺术品之间,你会对其艺术造型的瑰丽多变和表现手法的纯正端雅由衷赞赏。
齐河黑陶作品以严谨细致著称,在选料、设计、造型、雕刻等方面非常讲究。齐河黑陶选用黄河下游冲击平原纯净细腻的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等数十道工艺,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法烧制而成,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达到当代中国黑陶的最高境界。“2500件,选了440件,作品带到景德镇去。270件,又入围了。前30名到北京去展览。前8名,就是提名奖。”张辉说的这件作品就是《裂-变》,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展区获奖提名。
张辉的创作思路体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意识的结合。评委在点评作品时的意见是:“张辉采用新的拉坯方式,还有裂纹、刀切装饰,使黑陶打磨发亮。这件作品的结构穿插,不知要打磨多少次,稍有用力就会断,因此,作者创作这件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评委和观众能够感知到的。”“这种不规则的效果,让人有截然不同的感觉。就像一个小区的灯光,这是亮的,那是黑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从小角度,反映出祖国建设的成绩。”张辉谈及作品《裂-变》时说,透过这些窗户看到千家万户,产生了裂变的效果,寓意国家发展提上快车道,在7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